厉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生平经历

厉鹗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他出身贫寒,先世居浙江慈溪,后迁至钱塘。少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兄长卖烟叶为生,几乎被兄长送进庙宇。但他求知欲强,刻苦用功,读书数年便学为诗,有佳句。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进京后诗为汤右曾赏识,但未考中进士。乾隆元年,受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 “博学鸿词” 考试,因误将《论》置于《诗》前,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厉鹗性格孤僻,不谙世事,却酷爱出游,曾在汪舍亭家教授孩子,与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等文人交往密切,还与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等结为邗江吟社。晚年贫病交加,生活靠朋友资助,著书立说达到高潮。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他的诗以五言见长,风格清淡娴雅,幽新隽妙。诗宗南朝谢灵运、谢朓和唐代王孟韦柳一派,同时取法宋人。其诗多写山水,如《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灵隐寺月夜》等,善于用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大型组诗《游仙百咏》借仙境典故,影射现实社会,富有想象力。

词作方面:为浙西词派中期代表,词宗南宋姜夔、张炎等人。他以 “清” 与 “雅” 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主张词应幽隽清绮,婉约淡冷。其词多咏物怀古,如〔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等,句式练达,措词高雅,但意境不够深沉、阔大。

学术方面:他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宋诗纪事》采集丰富材料,对诗人世系爵里、诗篇本事等罗列颇详,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南宋杂事诗》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历史影响

在文学领域,厉鹗是浙西词派的重要人物,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发展和传承,其词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后世词家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在诗歌方面,他作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 “宋诗派” 的代表作家,以独特的诗歌风格在当时的诗坛独树一帜,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同时,他的学术著作如《宋诗纪事》《辽史拾遗》等,为后人研究宋代诗歌和辽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参考。

历史评价

当时及后世文人对厉鹗评价颇高。《清代学者象传》称其 “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全祖望评价他的诗 “最长于游山之什,冥搜象物,流连光景,清妙轶群”。王昶《蒲褐山房诗话》说 “所作幽新隽妙,刻琢妍炼,五言尤胜”。这些评价肯定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较高造诣。在词的创作上,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道 “樊榭拔帜于陈(维崧)、朱(彝尊)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 色泽甚饶,而沉厚之味终不足也”,既肯定了他在词坛的地位,也指出了其词的一些不足之处。

清代作者

项鸿祚

2025-3-26 15:55:22

唐代作者

韩愈

2025-1-18 15:41: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