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生平经历

幼年坎坷:文徵明生于仕宦之家,然而开蒙极晚,七岁才能站立,十一岁才清晰开口说话。成化十二年(1476 年),母亲祁氏逝世,他被扶养于外祖家。

求学交友:十六岁返回苏州居住,结识祝允明、唐寅等。十九岁进入苏州官学,因书法不佳受刺激而精研书法。后师从李应祯学书法,从史鉴、赵宽学诗文,又跟从吴宽学作古文,跟沈周学画。

屡试不第:自弘治八年(1495 年)至嘉靖元年(1522 年),文徵明九次应试应天府,皆未中举。期间经历了父亲去世、与唐寅失和等事,生活也陷入过困境,但在书文诗画艺术上愈加成熟。

暂入朝堂:嘉靖二年(1523 年),文徵明受尚书李充嗣推荐入朝,授翰林院待诏,参与《武宗实录》编纂。因 “大礼之争” 受牵连,且因书画盛名遭同僚嫉妒排挤,加上非进士出身备受非议,他最终萌生退意。

归乡隐居:嘉靖五年(1526 年),文徵明三次上书乞归,获批准后返回苏州,以翰墨自娱,修建玉磬山房,会友吟诗作画,迎来书画创作黄金时期,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去世,享年九十岁,私谥 “贞献先生”。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文徵明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真挚感人。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有描绘自然景色的,如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展现出江南景色的秀丽清幽。也有表达人生感慨的,像 “人生勿苦求身外,常得团圆有几家”,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平淡生活的珍视。他的诗歌在语言上简洁明快,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散文成就:文徵明的散文功底深厚,其文风典雅,结构严谨。他的文章往往立意深远,注重抒发真情实感。在当时复古文风盛行的背景下,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历史影响

推动吴门画派发展:作为 “吴门四家” 之一,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共同推动了吴门画派的发展和繁荣。他的绘画风格细腻温润,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等题材,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绘画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绘画理念和技法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引领吴门书派风尚:在书法方面,文徵明是 “吴门书派” 巅峰期的领袖,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 “吴中三家”。他的书法诸体皆精,尤其是行书和小楷,风格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书法风格被广泛模仿与推崇,影响了明清时期众多书法家。

促进文学交流与发展:作为 “吴中四才子” 之一,文徵明在文学领域与祝允明、唐寅、徐桢卿等人相互唱和、交流,推动了吴中地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对明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评价

艺术全才: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 “四绝” 全才。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明代中期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

德艺双馨:他为人正直,品格高尚,虽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备受后人赞誉和敬仰。

承前启后: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上,文徵明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明代作者

祝允明

2025-4-12 16:40:15

唐代诗文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2025-1-11 23:30:4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