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

王逸

王逸,约 89 年 —158 年,字叔师,南郡宜城(现湖北宜城南)人,东汉学者、楚辞研究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汉安帝元初时,王逸任上计吏,负责将地方的垦田、赋税、户口、库存钱粮以及治安状况等事务向朝廷上报。约元初四年(117 年),王逸任校书郎一职。

宫廷任职:汉顺帝永建中至永和初,王逸任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在此期间,他著有《正部论》和《九思》等作品.
地方任职:之后,王逸外任豫州刺史,颁布教令《临豫州教》,后又任豫章太守等职。

文学成就

《楚辞章句》:王逸所著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楚辞》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作品,再加上刘向自己写的《九叹》而成十六篇,王逸作注时加入自己的《九思》,共成十七篇。该注本对《楚辞》各篇进行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保留了先儒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看法,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资料。

辞赋创作:王逸流传下来的赋文仅《机妇赋》和《荔支赋》两篇残篇。其中,《机妇赋》是第一篇具体描写妇女纺织劳动的赋,赋中对织机形制和织布过程的描述,是考察汉代纺织业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突破了汉赋偏重宫廷和上层贵族生活铺排描写的传统,具有独特的价值。

其他著作:王逸还著有诔、书、论及杂文等 21 篇,《汉诗》123 篇,但多数已散佚,此外,他还参与编修了《东观汉纪》。

历史影响

弘扬屈原精神:在《楚辞章句》中,王逸对班固以 “经义” 否定屈原精神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高度推崇屈原的讽谏精神,将屈原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这种对屈原精神的肯定和传承,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尊重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汉末文学抒情性的全面复归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推动楚辞学发展:《楚辞章句》集汉代楚辞学研究之大成,代表了汉代楚辞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楚辞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人研究楚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据,是今人研究楚辞必备的文献资料。

历史评价

学术贡献得到认可:后世学者对王逸在学术上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四库提要》评价其《楚辞章句》“逸注虽不甚详赅,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肯定了该注本保留先儒训诂的价值。他对《楚辞》的系统整理和注释,以及在弘扬屈原精神等方面的努力,使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文学创作独具特色:王逸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机妇赋》等作品,展现了他关注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独特视角,与当时主流的汉赋创作有所不同,这种创新和关注民生的创作态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为汉赋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两汉

刘向

2025-1-15 16:02:03

两汉

刘彻

2025-1-20 19:58:1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