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

韩偓

韩偓(844 年 – 923 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 之一。

生平经历

早年时期:韩偓自幼聪明好学,10 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 “雏凤清于老凤声”。

入仕初期:龙纪元年(889 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

政治风波:光化三年(900 年),宦官头子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废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韩偓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叛乱,迎昭宗复位,成为功臣之一,任中书舍人,深得昭宗器重,但他多次力辞相位 。此后,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李继昭依附宦官头子韩全诲,排挤崔胤,引发一系列政治纷争。崔胤召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入朝牵制韩全诲,不料李茂贞拥兵跋扈,崔胤又想召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入朝牵制李茂贞,韩偓曾劝谏此举会使朝廷陷入危机,但建议未被采纳,随后李茂贞、韩全诲将昭宗劫往凤翔。韩偓闻讯后星夜赶往凤翔行在,见到昭宗时恸哭失声,昭宗任其为兵部侍郎。后来朱全忠兵到,打败李茂贞,杀韩全诲,韩偓随同昭宗回长安。

被贬离京:韩偓回长安后,因不满朱全忠的骄横,在一次朝堂上未按朱全忠和崔胤的要求避席起立,激怒了朱全忠。朱全忠恼怒韩偓无礼,且忌他为昭宗所宠信,参预枢密,恐对自己不利,便借故在昭宗面前指斥韩偓,崔胤听信谗言,也不予救护。朱全忠本欲置韩偓于死地,幸经京兆尹郑元规劝阻,韩偓被贬为濮州司马,不久又被贬为荣懿尉,再贬为邓州司马。

南逃避祸:天祐元年(904 年),朱全忠弑昭宗,立李柷为昭宣帝。朱全忠矫诏召韩偓回京复职,韩偓深知回京凶多吉少,便不奉诏,携眷南逃到江西抚州。天祐二年(905 年)八月,韩偓自赣入闽,在长汀、沙县等地寓居。

定居闽南:天祐四年(907 年),朱全忠篡唐,改国号梁,王审知向朱全忠献表纳贡,韩偓心有抵触,想回江西,但被王审知挽留。此后,韩偓在泉州、南安定居,曾在泉州西郊招贤院居住,受到刺史王审邽父子的优礼接待。他在当地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还在南安葵山山麓的报恩寺旁建房舍定居,自号 “玉山樵人”,过着退隐生活,直至约梁龙德三年(约 923 年)病逝。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多样:韩偓的诗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风格有所不同。初期在朝为官时,诗多为艳词丽句,如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风格缠绵浪漫 ;中期被贬谪之后,诗风转变,多半叙写个人坎坷遭遇,倾吐胸中悲愤之情,诅咒战乱,同情人民,如 “水自潺湲日自斜,屋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只见花”;晚期入闽定居后,作品则多抒发闲适心情,同时也有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诗篇,如 “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体裁运用娴熟:擅长运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的形式来写时事,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具有沉郁顿挫的风味,能够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之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

香奁体与其他作品:韩偓被认为是 “香奁体” 的创始人,其《香奁集》中的作品多写男女之情,风格纤巧,但现实主义仍是他诗作的主流。此外,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善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如《惜花》《醉著》《野塘》等作品。

历史影响

诗风传承与创新:韩偓的诗歌风格在晚唐独树一帜,既继承了晚唐前期诗人如温庭筠、李商隐等的一些创作特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为晚唐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内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他在感时伤怀、即景抒情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

反映时代风貌:其感时诗篇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图景,对于研究晚唐的社会历史、政治变迁以及文人心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让后人能够通过他的诗作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韩偓才华横溢,被尊为 “一代诗宗”,其诗歌创作成就得到了较高的认可。他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如《香奁集》中的部分诗作,以细腻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其在爱情题材创作上的才华;而其感时诗篇则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此外,他在面对政治风波和人生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气节和操守,也为后人所赞赏。

负面评价:对于韩偓的《香奁集》,也有人认为其内容多写艳情,风格纤巧,过于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缺乏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和深度。然而,这种评价相对较为片面,未能全面地认识到韩偓诗作的整体价值和多样性。

唐代

韦庄

2025-1-17 15:23:25

唐代

李峤

2025-1-17 15:29: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