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644 年 – 713 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是唐朝时期的宰相、诗人,与苏味道并称 “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 “文章四友”。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李峤自幼聪慧,少有才名。20 岁时便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安定县尉,后又任长安尉等职,在基层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
仕途升迁:李峤的才华逐渐受到赏识,开始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他曾多次升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和诏令起草等工作,以文辞著称于当时。
三度拜相: 李峤一生曾三次被拜为宰相。第一次是在神功元年(697 年),他以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朝政,为国家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第二次拜相是在圣历元年(698 年),李峤再次担任宰相,加银青光禄大夫。第三次拜相是在长安三年(703 年),李峤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并进封赵国公。在其宰相任内,历经武则天、唐中宗等朝,见证了唐朝政治的诸多变迁。
后期经历:李峤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在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复位,李峤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而被贬为通州刺史。但不久后又被召回,任吏部尚书等职。唐玄宗即位后,李峤因事被贬为庐州别驾,后又改任滁州别驾,最终于开元二年(713 年)病逝。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李峤的诗歌创作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其应制诗数量较多,这类诗歌多为宫廷宴乐、节庆等场合而作,往往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如《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等,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皇家的威严。此外,他也创作了一些咏物诗,如《风》《梅》《雪》等,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事物的细致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风》中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风的力量和变化,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律诗贡献:李峤对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律诗的格律、对仗、声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使律诗的形式更加规范和成熟。他的律诗作品在当时就具有较高的声誉,对后来杜甫、王维等诗人的律诗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集著作:著有《李峤集》五十卷,今已佚失,现存《李峤杂咏》二卷,收录其咏物诗一百二十首,另有《全唐诗》收录其诗五卷。
历史影响
文学影响:作为 “文章四友” 之一,李峤在初唐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技巧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律诗创作的成就为唐代律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唐代诗歌格律化的进程,对盛唐诗歌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治影响:李峤在政治上长期担任重要职务,三度拜相,其政治生涯贯穿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等朝。他在任期间参与了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和国家治理工作,对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政治理念和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思潮。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李峤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赞誉。他的诗歌作品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律诗创作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肯定。《新唐书》称其 “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可见他在文学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作为,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治理做出贡献。
负面评价:尽管李峤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一定成就,但也有人对他提出了批评。在政治上,他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认为有失气节。在文学上,其部分应制诗被批评为内容空洞,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注重形式和辞藻的华丽,有一定的阿谀奉承之嫌。然而,这些评价并不能完全掩盖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重要贡献,应全面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