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的树阴已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刚出浴。她手里拿着丝织的白团扇,扇子与素手似白玉般莹洁。渐渐困倦,斜倚着枕头睡得香甜。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的美梦,侧耳倾听,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等到那些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都凋谢尽了,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仔细看那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下一树空绿。如果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花瓣与美人的粉泪都会一同簌簌落下。
注释
乳燕:雏燕儿。
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 “栖”。
桐阴:梧桐树阴。
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
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一时:一并,一齐。
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
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幽独:默然独守。
秾艳:色彩艳丽。
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赏析
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上片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 “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塑造了一位高雅孤寂的美人形象。她在清幽的环境中,因寂寞而渐入梦境,又被风吹翠竹的声音惊醒,从满怀希望的美梦回到现实中的失望和惆怅,深刻地表现出她的空虚、寂寞、失落、惆怅等复杂情绪,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
象征手法的运用:词中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如 “手弄生绡白团扇”,白团扇在古代诗人笔下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暗示了美人的命运不济。又如石榴花,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孤芳高洁,而 “芳心千重似束” 则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
花人合一的艺术手法:下片着重写艳丽的榴花,将花与人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从榴花的 “伴君幽独” 到 “芳心千重似束”,再到 “又恐被秋风惊绿”,无不与美人的情感和命运相互呼应,产生了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的情感以及她们共同的迟暮之感。
意境营造与语言特色:全词取景清幽,意象清隽,如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 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初夏午后画面,“风敲竹” 则更增添了环境的清幽之感。苏轼的语言优美华丽,用词精准传神,如 “弄” 字生动地反映出美人的寂寞和失落,“似玉” 一词则突出了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使整个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前人说法不一 :
南宋杨湜《古今词话》载,苏轼守钱塘时,有官妓秀兰因沐浴倦睡迟到,被一倅诘问,秀兰折榴花藉手告倅,苏轼因作此词,令歌以送酒。但胡仔认为此说荒诞不经。
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此词是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因寺中有榴花树,且是日有歌者昼寝,故有 “石榴半吐”“孤眠清熟” 之语 。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录陆辰州语,陆辰州说晁以道在看到东坡真迹后转告他,苏轼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客死岭南,惟榴花独存,故苏词下阕专说榴花,并有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之语 。
简析
《贺新郎・夏景》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以初夏时节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人以及艳丽独芳的榴花,表达了美人孤独、抑郁的情怀以及迟暮之感,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身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上片从环境、人物形态和心理等方面入手,细腻地刻画了美人的孤独寂寞;下片则借榴花的形象和品格,进一步衬托美人的高洁与坚贞,并将花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整首词构思巧妙,手法多样,既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又体现了他在词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