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 772 年 – 公元 846 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太谷县,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韩城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官居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白文公,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并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的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过人,五六岁时开始学习作诗,九岁时能够通晓音韵。因战乱全家多次迁徙,他曾在宿州符离、越中等地生活,期间与好友交游勉励、勤奋苦读。十五岁时到长安投靠著作郎吴人顾况,其才华得到顾况的赞叹和礼遇。

为官经历 :

初入仕途: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后又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元和元年参加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考试并登第,任盩厔县尉,期间创作了《长恨歌》。元和二年入翰林,后为谏官左拾遗,写《秦中吟》《新乐府》等诗讽刺时政、反映民生,多次劝谏皇帝。

被贬江州:元和十年,因宰相武元衡被暗杀,白居易上书力主严缉凶手,被认为是僭越行为,加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此期间创作了《琵琶行》。

任职地方:元和十三年转忠州刺史,后召回长安。长庆元年加朝散大夫职,后又先后担任杭、苏二州刺史,在任期间治理西湖水、修建堤坝、开路种树,造福当地百姓。

晚年生活:文宗即位后,拜秘书监并赐予金紫,之后被封为晋阳县男,不久称病东归洛阳,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后担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进封冯翊县开国侯。会昌六年、大中元年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八百四十首,现存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其诗歌具有浓厚的写实特点,通俗易懂,便于流传,强调讽喻,如《卖炭翁》等讽喻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以生动的描写、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

理论著作:著有诗歌理论著作《与元九书》,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推动新乐府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律赋创作:其律赋《性习相近远》《斩白蛇》打破了四六对偶的传统格式,创造出散文化的句式以及多样化的对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历史影响

推动新乐府运动: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发展,使诗歌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疾苦。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其作品在当时就广泛流传,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还远播西域、朝鲜、日本和欧洲等国,被各国读者传诵模仿,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丰富文学题材与风格: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闲适诗、讽喻诗、叙事诗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各具特色,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风格,对后世词人如苏轼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评价

同时代人评价:元稹在为白居易诗集作序时,称赞他的诗 “雅哉君子文,咏性不咏情。使我灵府中,鄙吝不得生”,肯定了其诗歌的高雅和积极意义 。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写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高度评价了他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的广泛流传。

后世评价: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认为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肯定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近现代学者胡适评价:“白居易与元稹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有助于改善政治。” 可见其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