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

韩愈(768 年 – 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但三岁丧父,由兄长韩会抚养长大。大历十二年(777 年),兄长韩会被贬,10 岁的韩愈随兄嫂前往韶州。建中元年(780 年),韩会死于任上,韩愈又随寡嫂郑氏前往江南宣州。

科举之路: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787 年 – 789 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均落第。贞元八年(792 年),韩愈进士及第 。贞元九年至贞元十一年(793 年 – 795 年)间,韩愈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均未中。

仕途坎坷:贞元十二年八月(796 年),韩愈被宰相董晋征召为巡官,后又被徐州张建封聘做幕僚。贞元十九年(803 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为民请命,反遭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后又陆续担任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等职。元和五年(810 年),韩愈因揭发藩镇违法行为,被贬为河南县令。元和十二年(817 年),韩愈任行军司马,随裴度平定淮西之乱,迁为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 年),韩愈因 “谏迎佛骨” 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调任袁州刺史。

晚年及逝世:元和十五年(820 年),韩愈被召回任国子祭酒,后转任兵部侍郎等职。长庆二年(822 年),韩愈前往镇州传旨晓谕,成功劝说王廷凑,回朝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 年)八月,韩愈生病,同年十二月二日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 “文”,元丰元年(1078 年),又追封 “昌黎伯”,从祀孔庙 。

文学成就

倡导古文运动:韩愈鄙弃六朝骈体文风,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主张 “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当承载一定的道理和思想内涵,要有益于社会和人生。他的文章质朴无华,气势雄健,以抒发意旨、创立学说为要,自成一家崭新见解,被世人称为 “韩文”。

散文创作成就高: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等多种体裁。如《师说》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学解》以自嘲自讽的方式,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培养和选拔问题的看法;《祭十二郎文》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通过对亡侄的哀悼,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诗歌创作有特色:韩愈的诗歌风格独特,以奇崛险怪著称,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新奇的意象和意境。如《南山诗》描写终南山的雄伟壮观,运用了大量的铺陈和夸张手法,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石鼓歌》则通过对石鼓文的赞美和感慨,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

历史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改变了六朝以来骈文盛行的局面,使散文重新回归到质朴自然、自由流畅的传统轨道上来,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散文创作理论和实践,如 “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等,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影响到明清乃至现代的文学创作。

促进思想传承:韩愈推崇儒道,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观念,对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的背景下,韩愈的努力有助于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树立文人典范:韩愈的一生,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追求,还是在政治生涯中的刚正不阿、直言敢谏,都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无数文人学士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评价

古代评价:唐代诗人李商隐称韩愈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高度评价了他的文章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宋代苏轼赞誉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句话充分肯定了韩愈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杰出贡献,认为他的文章扭转了自东汉以来逐渐衰败的文风,其倡导的儒家道统思想拯救了天下人心沉溺的局面。

现代评价: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对文学传统的创新和发展上。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他的担当精神、创新意识、尊师重道等观念,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