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李贺

李贺(790 年 – 816 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世称李长吉、李昌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 “三李”,被后世称为 “诗鬼”。

生平经历

少年展露才华:李贺出生于唐宗室郑王族,但家道没落。他自幼聪慧,七岁时就能写乐府辞章,立意新颖、语言清丽,十五岁时就与李益齐名,以乐府诗歌名动京城。

受到文坛赏识:元和二年(807 年),李贺因《雁门太守行》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同年结识李贺。相传韩愈、皇甫湜二人听闻李贺的名声后登门拜访,并让他当面赋诗一首,李贺提笔作《高轩过》,二人惊叹不已,李贺因此声名更噪。

科举受挫:元和五年(810 年),李贺参加河南府进士科举考试,因父亲 “晋肃” 的 “晋” 与 “进士” 的 “进” 谐音,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尽管韩愈写了《讳辨》为其辩护,但李贺最终还是没能参加考试,只好从长安回到家乡。

任职奉礼郎:元和六年(811 年),李贺托家室关系被委任为九品小官奉礼郎。在长安为官三年期间,他的诗歌创作进入重要时期,创作了《李凭箜篌引》《宫娃歌》等诸多作品,其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称誉,但京城的繁华与奉礼郎一职的卑贱贫穷形成鲜明反差,让他日益痛苦失望。

因病辞官回乡:元和八年(813 年),李贺因病辞官东归,回乡隐居。期间他撰写诗文、诵读书籍,其创作一方面表现田园野趣,另一方面暗藏壮志未酬的苦闷 。同年冬天,他再次进京与友人皇甫湜告别。

辞京南下游历:元和九年(814 年),李贺正式辞官离开长安,先到潞州做幕僚,后南下探视在和州任职的兄长,并南游吴会,创作了一些歌咏南中风土的诗篇。

英年早逝:元和十一年(816 年),李贺从江南回到昌谷老家后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文学成就

开创 “长吉体”:李贺的诗风独特,开创了 “长吉体” 诗歌。其诗歌常以 “奇峭诡调,瑰丽凄侧” 著称,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如《梦天》《天上谣》等,常常模糊现实与幻想、主观与客观的分界,意象组合突破时空的表层逻辑,显得光怪陆离、神秘诡谲。

想象力丰富:他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上至天河、月宫,下至古今、鬼魅,在他的诗中均有呈现,如 “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 等奇语,比比皆是,被赞有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之说。

情感真挚深刻:李贺的诗主要表现自己仕途困顿、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人民疾苦等社会现实问题也有所讽刺和揭露,如《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历史影响

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李贺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同时代及后世诗人共同丰富了唐诗的风格和内涵,对晚唐李商隐等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发:他的创作手法和独特视角,如对神话传说的运用、意象的创新组合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启发了无数后来的诗人,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历史评价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赞李贺为 “骚之苗裔”,认为他能探寻前事,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其作品离绝笔墨畦径,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李贺 “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认为他的讽刺诗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可与李白相媲美。

毛先舒:在《诗辨坻》中评价李贺是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的唯一一人,其诗设色浓妙,词旨多寓篇外,措辞精妙,用意深刻。

黎二樵:在《黄陶评本 <李长吉集>》中所言 “细读长吉诗,下笔从无庸俗之病”,称赞李贺的诗高雅脱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