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 698 年 – 公元 756 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王昌龄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时家世已经衰落,父、祖几代都未做官,家境贫寒。他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还曾访道嵩山。开元十一年前后,自嵩山北上太行山进入河东境,想藉唐玄宗出巡河东之便找寻仕进机会,未获成功,后向吏部侍郎李元纮上书求荐拔,也无收获。

边塞游历:开元十二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关,其边塞诗大概作于此期间 。他曾从军西北抵御吐蕃,征战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等地,在边塞期间写下大量著名的边塞诗。

进士及第及为官:开元十五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九年,以博学宏词登科,升迁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二年,再次回到长安应试博学宏词科,中举后授汜水县尉,后升为江宁丞。

被贬经历:开元二十六年,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被贬岭南,次年遇赦返回长安。开元二十八年,升任江宁丞;天宝七年,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获罪,被贬为龙标尉。

悲惨结局: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昌龄弃官回乡,途径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文学成就

题材丰富:其诗歌题材广泛,涵盖边塞、送别、宫怨等多种题材。边塞诗如《出塞》《从军行》等,对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情感进行了真实描绘,既歌颂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军队的内部矛盾;送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感情真挚,格调昂扬,抒写了深沉而诚挚的友情;宫怨诗如《长信秋词五首》,反映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嫔妃制度的罪恶,对宫女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

艺术特色:

意境深远:重视诗的意境,善于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其边塞诗常以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烘托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语言精炼: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简洁有力,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用词上,常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宏大场景或豪迈胸怀,体现出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修辞巧妙: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烘托环境氛围,为突出主题奠定情感基调,还常创设空间跳跃式背景切换为主题服务,如《芙蓉楼送辛渐》《长信怨》等诗,以景衬情,情景相应。

历史影响

推动七绝发展:王昌龄专攻七绝,将唐代七绝推向了艺术的高峰,使七绝成为一种成熟且极具表现力的诗歌体裁,对后世七绝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作品常被后世诗人学习和模仿。

影响边塞诗派: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边塞诗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威军容和边疆风貌,激发了后世诗人对边塞题材的关注和创作热情,推动了边塞诗派的发展和繁荣。

历史评价

同时代评价:唐朝人称王昌龄为 “诗家夫子” 或 “诗天子”,可见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好友岑参、李白等对他的诗歌才华也极为赞赏。

后世评价:历代诗论家对王昌龄的评价都很高,如明代王世贞称 “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唐诗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