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约 715 年 – 770 年,荆州江陵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别名岑嘉州, 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叶县),后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祖籍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 他出身于三代相门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家族已然没落,父亲岑植早亡,导致他早岁孤贫。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漫游:五岁开始读书,对神仙故事感兴趣,稍长遍览史籍。父亲去世后,家境困顿,随母亲和兄弟生活,曾隐居于嵩阳、颍阳等地,期间交游众多隐者,写出不少清丽的山水田园诗,二十岁时踏上求仕之路,到洛阳献书阙下,未获赏识,后又到长安应试科举,未及第。
第一次出塞:天宝三载,岑参三十岁时进士及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他结束西京的无聊生活,投笔从戎,前往安西节度使幕,到达安西节度使驻地龟兹城,开始幕府生活。天宝十载,因上司高仙芝的工作变动等原因,岑参滞留凉州,后又因高仙芝兵败,动身返回长安。
长安交游与再次出塞:返回长安后,岑参曾归隐南山,交游广泛。天宝十三载,他再次赶赴西域,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北庭期间,虽无大规模战争,但他的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其上司封常清离开西域,岑参为东归的友人送行,天宝十五载年底,他也随之东归。
安史之乱后的仕途:至德二载,岑参随官兵到达凤翔,经杜甫等人引荐,被授右补阙。后随肃宗入京,朝廷中枢变动频繁,他于乾元二年三月由右补阙转起居舍人,一个月后被派到虢州作长史,期间常感苦闷。上元二年冬,他再次赴任军中,任关西节度判官。安史之乱结束后,岑参先后担任祠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虞部郎中、库部郎中等职,永泰元年十一月,被任命为嘉州刺史。
赴蜀任职与罢官辞世: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因蜀地战乱道路不通而折回长安,后于大历元年二月随杜鸿渐入蜀。然而,他与上司崔旰相处不和谐,大历三年七月被朝廷罢官,此后客居成都,虽心存希望但未再获起用,大历四年十二月,在成都去世。
文学成就
边塞诗:岑参两入边塞,其边塞诗数量多且成就突出,对以往的征戍诗有所突破,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如描写边塞风光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展现了边疆雪景的壮丽与奇特;还有描写战争生活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行军的艰苦与战争的紧张。其边塞诗达成了意奇、语奇、调奇的艺术效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将士们的报国情怀。
山水诗: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如《巴南舟中夜书事》等,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闲适心境 。
七言歌行:岑参擅长七言歌行,其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能够更好地抒发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都是七言歌行的佳作。
历史影响
对边塞诗派的推动: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等人的作品共同推动了边塞诗派的发展与繁荣,使边塞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和流派,对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文人了解唐代边塞生活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其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雄奇瑰丽的想象以及豪放洒脱的气势,为后世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创作风格,如宋代苏轼等人的诗词中就可见到其豪放风格的影子,对丰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评价
同时代评价:杜甫等与岑参同时代的诗人对他的诗歌才华和人品都较为赞赏,杜甫曾在诗中提及岑参,可见他们之间的交谊和对彼此的认可 。
后世评价:岑参的诗歌在后世一直受到高度评价,其边塞诗被视为唐代边塞诗的典范之作。如明代胡应麟认为岑参的诗 “清新奇逸,大是俊才”,高度赞扬了他诗歌的清新风格和奇特的想象力;清代沈德潜评价岑参的边塞诗 “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准确地指出了岑参诗歌在语言和题材方面的独特之处。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