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公元 836 年 – 公元 910 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别名 “秦妇吟秀才”,是晚唐诗人、词人,也是五代前蜀宰相,花间派代表作家。
生平经历
早年坎坷: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是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但家族自安史之乱后中衰。韦庄父母早亡,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擅长艳语,却屡次科举不中。
战乱漂泊: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韦庄陷于战乱之中,被困长安,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他离开长安奔赴洛阳,将滞留长安时的所见所闻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并因此显名。此后,韦庄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期间曾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下当幕僚,对藩镇内部腐败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写下不少讽喻作品。
辗转求仕:光启四年,唐僖宗驾崩,昭宗继位,韦庄精神振奋,再次应举。龙纪元年至景福二年,韦庄离开衢州,探访新朋旧友,求食求官,却到处碰壁。乾宁元年,韦庄终于得中进士,被任为 “校书郎”,开始仕途生涯,但仕途并不顺利。
入蜀为官:乾宁三年,韦庄以判官身份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缓和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矛盾,受到王建赏识。光化二年,韦庄升任左补阙。光化三年,宦官发动宫廷政变,囚禁昭宗,韦庄绝望之下决定投靠王建。次年,韦庄再次入蜀,任王建掌书记,辅佐王建保蜀地平安,致力于安抚百姓、避免内战,并修葺杜甫草堂 。天祐四年,唐朝灭亡,韦庄拥戴王建自立为帝,国号 “大蜀”,史称前蜀,韦庄被任为左散骑侍等官,制定开国制度。天佑五年,韦庄任宰相,终生辅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晚年逝世:武成三年八月,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 “文靖”。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其诗圆稳丰满,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常表达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国家危难和国君安危的忧虑,饱含忧国忧民的主旋律,如《秦妇吟》。后期作品则多含伤春、悲秋、叹老等主题,充满深情苦涩。
词作成就:韦庄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之一,与温庭筠并称 “温韦”。他写词善用白描手法,意象清新,词风清丽疏朗,语言平易流畅,能以疏朗的笔触直抒胸臆,初步转变了温词的秾艳之风,如《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等句,别具一格,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文学贡献:其作品《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乐府三绝”,诗集今传《浣花集》十卷,词集散录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
历史影响
推动词的发展:韦庄是古代文人词诗化进程中表现最早、影响深远的词人,他尝试脱离词 “应歌而作” 的窠臼,抒发自身真挚情感,拓展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承文化:韦庄重视文化人才,曾上疏请追赐未通过科考但有才华的才士进士及第,纠正了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的弊病。入蜀后,他还修葺杜甫草堂,推进了西蜀文化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名士前往。
历史评价
同时代评价:韦庄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当时文人的认可,与温庭筠并称为 “温韦”,可见其在当时文坛的重要地位。
后世评价:清代翁方纲称他 “胜于咸通士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 “华岳三峰”。王国维、刘毓盘等学者对其作品也多有研究和赞誉,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