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罗隐

罗隐(公元 833 年 – 909 年),晚唐诗人、文学家,浙江新登人(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

生平经历

早年苦学与求仕:罗隐出生寒儒之家,年少时便苦学,夙慧能文。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罗隐由江西南康进京赴举,然而此后 28 年,他十举进士不第,期间多次拜谒公卿寻求荐引,均无所获,遂改名隐。

辗转求职与幕府生涯:咸通十二年(公元 871 年),罗隐入湖南幕府,次年任衡阳主簿,但因性格原因年末离职。此后,他又到淮南、浙西等镇求职,曾在多地幕府任职,但都时间不长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黄巢起义爆发,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

依附钱镠:光启三年(公元 887 年),55 岁的罗隐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受到器重,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梁太祖朱温篡唐后,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他累征不至,并力劝钱镠讨伐朱温。罗隐入钱镠幕府二十余年,为其撰写了大量文告、奏表等。

晚年去世:后梁开平三年(公元 909 年)春,罗隐寝疾,五月迁授盐铁发运使,十二月逝世,享年 77 岁。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罗隐的诗歌以近体诗为主,多有讽谕意味,可分为抒怀泄愤诗和讽时喻世诗两类。抒怀泄愤诗如《曲江春感》《丁亥岁作》等,抒发了他科考失意、流落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讽时喻世诗则对当朝统治者、科举制度、社会现实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如《感弄猴人赐朱绂》《帝幸蜀》《台城》等,其托物言志诗也别具风貌,如《雪》《金钱花》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寄托了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散文创作:其散文名著《谗书》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鲁迅评价 “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这些讽刺散文成就颇高,往往有感辄发,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著作颇丰: 罗隐著述甚丰,今存诗歌约 500 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还有哲学名著《太平两同书》,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以及书启碑记等杂著约 40 篇。

历史影响

文学影响:罗隐的诗文风格独特,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讽刺艺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批判现实的文学范例,对晚唐至五代的文风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些作家所借鉴。

思想影响:其思想属于道家,所著《太平两同书》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 “太平匡济术”,体现了乱世中黄老思想的复兴与发展,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罗隐的诗文才华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如鲁迅称赞其《谗书》充满抗争和愤激之谈;毛主席也是他的粉丝,圈点罗隐的诗篇多达 90 多首。他的作品在民间流传较广,一些诗句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等,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负面评价:由于其诗文多讽刺挖苦,与传统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忠君爱国观念不符,因此不受正统文人待见。他曾因文章尖刻犀利而被认为 “浑身是刺”,不被当政者所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