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59 年 – 700 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是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亦称其为陈拾遗。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出生于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少时尚义任侠,十七八岁时才立志读书,到金华山道观闭门苦读,几年间博览经史百家,学业大进。
应试求仕:唐高宗调露元年(679 年),到京城长安太学游学,次年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永淳元年(682 年),再次应试,进士及第。
步入仕途:弘道元年(683 年)末,高宗病逝,陈子昂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则天虽未采纳其意见,但欣赏他的胆识,提拔他为麟台正字。载初元年(689 年),任麟台正字届满,被提拔为右卫胄曹参军。
两次从军:垂拱二年(686 年)春,陈子昂随同左补阙乔知之从军北征,秋返回洛阳继续做麟台正字 。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五月,契丹反叛,陈子昂被任命为武攸宜幕府参军,再次出塞卫边,因多次进言不被采纳,反被降为军曹,悲愤之下写下《登幽州台歌》。
后期遭遇:万岁通天二年(697 年)七月,陈子昂随军回朝,仍做右拾遗,后因报国无门,最终解官归隐。圣历元年(698 年)秋,以父亲年老需服侍为由,上书辞官。久视元年(700 年),居家为父守孝的陈子昂,遭到射洪县令段简构陷,再次入狱,最终死于狱中。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
题材广泛:现存诗歌 128 首,涉及抒怀、咏史、赠别、说理、边塞等众多题材,如《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台歌》等。
风格独特:其诗作多 “兴寄”,善于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重 “情思”,深蕴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主 “刚健”,一扫齐梁以来贵族宫廷诗歌的无病呻吟和形式主义文风。
散文创作:现存文章 109 篇,包括表、碑文、墓志、书状、序、祭文等多种体裁,其政论、对策、奏疏等文章,是谏诤时弊之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匡国安民思想,如《谏灵驾入京书》《上蜀川安危事》等。
理论贡献:在《修竹篇序》中,全面论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观念,批评六朝过分注重文采的文风,提倡 “风雅兴寄”,号召向 “建安风力” 和《诗经》的兴寄传统取经,影响了整个唐初的诗歌创作转向。
历史影响
推动诗文革新:陈子昂继 “初唐四杰” 之后,更加自觉地倡导诗文革新,大力提倡 “汉魏风骨” 和 “风雅兴寄”,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扫荡了统治诗坛数百年的形式主义颓风,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世李白、杜甫等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丰富诗歌内涵:其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使诗歌不再局限于宫廷的风花雪月和个人的闲情逸致,而是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人生理想等重大主题,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和思想深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历史评价
同时代人评价:好友卢藏用辑《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十卷,并作《陈子昂别传》,对其诗文成就给予肯定和推崇。当时的文人学子对他的文学才华和革新精神也多有赞赏,其作品在当时就已流传较广。
后世评价: 后世普遍认为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评价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高度肯定了他在扭转齐梁文风、推动唐诗发展方面的巨大贡献。他的诗文风格和创作理念,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