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王建

王建,约 767 年 — 约 830 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著名诗人,曾任陕州司马等职,与张籍齐名,世称 “张王乐府”。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王建少年时期在渭南度过,天真聪慧且略带顽皮。建中四年(783 年),14 岁的王建离开渭南,移居到邢州龙冈县鹊山南的龙腾溪。青年时的王建不热衷追求功名,受佛老思想影响较大,曾宣称愿皈依禅师,还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漫游各地并结识了张籍、崔群等同龄人,相互切磋学业。

从军生涯:贞元十六年(800 年),因家境贫寒从军于幽州刘济幕,在藩镇度过了十三年军旅生涯,期间出使过扬州、荆州等地,接触了更多阶层的劳动人民,创作了多部同情劳动人民的作品,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疾苦有了深刻认识,其反战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比白居易的相关创作还早。

入京为官:元和九年(814 年),王建被选为昭应丞,进京做官,后担任过太府寺丞、秘书郎、秘书丞、殿中侍御史、太常寺丞等多种职位较低的官职。入京后与白居易、张籍交往密切,受新乐府运动影响,生活环境变化使其诗体选择从多古体变为多近体,创作题材也有所转变,应酬诗和描写帝王、宫廷生活的作品增多,期间以《宫词》为代表。

晚年生活:大和元年(827 年)早春,被免去殿中侍御史职务的王建,在鄠县原上新建 “道居” 求仙。大和二年(828 年)的秋天,被任命为陕州司马,约大和三年在任上去世。

文学成就

乐府诗创作:王建擅长乐府诗,其乐府诗题材广泛,真实而冷静地干预社会政治生活,涵盖船夫、海民、宫女、士兵等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的黑暗混乱与人民的苦难,如《簇蚕辞》《羽林行》《渡辽水》等,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宫词创作:其《宫词》一百首是大型组诗,多写帝王的侈靡生活、宫廷内部事务、后宫生活以及皇室成员之间的种种事情,以白描见长,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且后世效此体者众多。

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明晰、自然简练,从人民口语中汲取营养,经提炼加工后使其诗歌语言浅显易懂且富有表现力。在创作技巧上,诗的结尾常用重笔,或直接点题,或形成强烈对比,或使用反语来突出主题;转韵也十分常见,频繁换韵使音节急促,有急管繁弦之感。

历史影响

推动乐府诗发展:王建与张籍的 “张王乐府” 在中唐乐府诗坛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创作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与创新,为乐府诗的题材拓展、艺术手法的丰富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对后世乐府诗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丰富唐诗题材:其宫词创作开辟了唐诗题材的新领域,为唐代诗歌增添了独特的内容与风格,使唐诗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后世文人了解唐代宫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影响后世文学创作:王建的诗歌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其通俗自然的语言风格对后世通俗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其创作技巧也被后世诗人所吸收和运用。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辛文房在《唐才子传・王建传》中称赞王建的诗歌,在描写征战、贬谪、旅行离别以及官员生活等方面,都能触动人心,道出他人难以言表的情感。翁方纲指出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在真切表达情感方面更胜李贺一筹。陈绎曾、胡震亨等赞扬他的作品 “思考艰难但表达容易”“花费很大力气融合锤炼”,深知其创作的艰难辛苦。

负面评价:吴师道、胡应麟等认为其诗歌低俗浅显。也有人指出其部分作品存在消极颓废思想,艺术上缺乏明显特色。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