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954 年 – 1001 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最后任职于黄州,世称 “王黄州”。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及入仕:出身贫苦,以磨面为生,但自幼好学,9 岁能赋诗,10 余岁能撰文。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以省试第一名考取进士,任成武县主簿,一年后迁大理评事,任长洲知县。

首次被贬:淳化二年(991 年),因庐州尼姑道安诬告徐铉,王禹偁要求给道安治罪,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 年),随例迁解州团练副使,同年八月入朝为左正言,后出知单州,十五日后返京,授翰林学士。

二次被贬:至道元年(995 年),因批评宋太宗不按礼制治丧,以诽谤罪被贬为滁州知州,后移扬州。

再次起用及又被贬:宋真宗继位后,咸平元年(998 年)将其调回朝廷任知制诰,编撰《太祖实录》,因秉笔直书得罪宰相张齐贤,于咸平二年(999 年)被贬为黄州知州。咸平四年(1001 年)冬,改任知蕲州,同年病逝。

文学成就

诗歌:王禹偁是 “白体” 诗的代表人物,前期诗作多为闲适诗,后期贬谪后,文风转变,继承白居易 “惟歌生民病” 现实主义传统,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多作讽喻诗,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如《对雪》《感流亡》等,长篇古诗多夹叙夹议,挥洒自如,近体律诗则以清丽之辞写景抒情,明净洗炼,意境清远。

散文:他是北宋初期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其散文习从韩愈、柳宗元,主张 “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 “传道而明心” 的古文,强调 “不得已而言”,认为文章贵乎 “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其杂文成就突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或对社会弊端揭缴显隐、痛加针砭,或对国家大政出谋献策、晓以利害,如《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都是宋代散文中的名篇。

词:仅存一首《点绛唇・感兴》,全词即景即目,描绘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交替运用比拟、衬托手法,语言朴素,在宋初靡丽之风严重的词坛显得别具一格。

历史影响

文学革新: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王禹偁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欧阳修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发展。

思想启迪:他追求义理,批驳注疏,开启北宋疑经改经的风气,其 “议论解经” 为后来的欧阳修所继承,促成 “宋学” 的形成。

历史评价

宋太宗:评价其 “禹偁文章,独步当世;然赋性刚直,不能容物”。

苏轼:称赞他 “以其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史学家李焘:说 “禹偁用文章名天下”。

《宋诗钞》**:评价 “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宋代

毛滂

2025-1-20 22:52:28

宋代

姜夔

2025-1-20 23:00: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