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155 年),卒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他自幼机智警敏,但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才能,只有桥玄和何颙认为他不平凡。灵帝熹平三年(174 年),曹操举孝廉入仕,先后担任洛阳北部都尉、顿丘令等职,期间处死了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后因受堂妹夫牵连被免职,又于次年被召回任议郎。
镇压黄巾军与崛起:灵帝光和七年(184 年),黄巾军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因讨伐颍川黄巾军有功,升迁为济南相。任济南相期间,他罢免依附皇亲国戚的官吏,禁止滥设祭祀等活动,使济南逐渐安定,但因不肯迎合权贵,托病辞官。之后,曹操拒绝了南阳人许攸、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废黜汉灵帝、另立新帝的拉拢。中平六年(189 年),董卓发动叛乱,曹操不愿接受董卓举荐,改名换姓逃回老家,后在陈留散尽家财聚集士兵,准备讨伐董卓。
逐鹿中原: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的身份加入袁绍领导的讨董盟军,因提议出兵被拒,便独自领兵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此后,曹操协助东郡太守王肱平定黑山贼,因功封为东郡太守,并接连在东武阳、兖州讨伐黄巾军,收获降兵三十余万,改编精锐为 “青州兵”。期间,曹操联合袁绍多次讨伐袁术,使其败走淮北。兴平元年(194 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由征伐陶谦,期间屠戮徐州百姓,而此时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变,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回军攻打吕布,双方胶着对峙,后因蝗灾各自退兵。兴平二年(195 年),曹操打败吕布,收复兖州各地,并被任命为兖州牧。
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都,开始以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先后升任丞相、魏王。他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韩遂等势力,对外降服南乌桓、鲜卑等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屯田制度,减免赋税,整顿风俗,恢复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为曹魏立国打下基础。
晚年及去世: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在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同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随后率领大军南征,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结果大败而归。此后,曹操继续巩固北方统治,多次与刘备、孙权等势力发生战争,但未再取得大规模的胜利。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曹操因病去世,葬于安阳高陵,其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 :
反映时事:曹操的诗歌今存 20 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其中一部分作品关涉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被赞为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苦寒行》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其中 “观沧海” 描写大海景象,气势磅礴,“龟虽寿” 则以生动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
表述理想: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短歌行》主题是求贤,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之情。
艺术风格: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慷慨悲凉是其特色,他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散文创作:曹操的散文亦清峻整洁,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推动建安文学发展:曹操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如曹丕、曹植、“建安七子” 及蔡琰等,都与他关系密切,“邺下文人集团” 也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受到了曹操的倡导和影响。
历史影响
政治方面: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实权,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实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如选拔人才、整顿吏治等,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军事方面:曹操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善于用兵,在战争中多次以少胜多,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如官渡之战中的声东击西、乌桓之战中的奇兵突袭等,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方面: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度,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也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减免赋税,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繁荣。
文化方面: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和对文学的倡导,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开创了一代文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结束战乱:曹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的战乱局面,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得到恢复和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唯才是举:曹操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提出 “唯才是举” 的用人方针,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曹操对文学的热爱和倡导,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他本人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誉为 “建安风骨” 的代表人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负面评价:
篡汉之嫌:曹操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他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实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奠定了基础,因此被一些人指责为有篡汉之嫌,不忠不义。
残忍多疑:曹操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表现出了残忍多疑的一面,如杀害孔融、杨修等名士,以及在战争中屠城等行为,这些都引起了后人的诟病。
权术之嫌:曹操被认为善于使用权术,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手段和策略,如 “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等,被一些人视为权术之术,不够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