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生于公元 192 年,卒于公元 232 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 “思”,故又称陈思王。
生平经历
早年得宠:曹植自幼聪慧,十多岁时已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并且擅长作文,下笔成章, 因此特别受到曹操的宠爱。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后,曹植多次随父征战,如建安十年征袁谭,建安十三年北征三郡乌桓等,期间曹操曾带他和曹丕登台作赋,曹植提笔一挥而就,文辞精妙,更让曹操对其器重度日增。
邺下时期:建安十六年,曹植受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封为临淄侯。 这一时期曹植与王粲、刘桢、阮瑀等邺下文人交往密切,诗词酬和,写下了《公宴》《斗鸡诗》《侍太子坐》等众多宴游诗。
争储失败:曹植因才华出众受到曹操宠爱,曹操曾数次欲立其为世子,但曹植处世不羁,不注重美化个人形象,饮酒无节制,还曾违反禁令。而曹丕懂得运用手段克制、美化自己,最终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世子。此后,曹植的支持者杨修等被杀,他也逐渐失宠。
屡遭迫害:曹丕继位后,下令诛杀曹植的支持者丁仪、丁廙等人,并将曹植等诸侯送到各自封地。黄初二年,曹植因事被贬为安乡侯,后又迁封鄄城王、雍丘王、东阿王等。期间曹植多次上表求用无果,抑郁不得志。
晚期创作:曹植在屡遭贬谪的过程中,创作了《赠白马王彪》《责躬》《七哀》《种葛篇》等大量名篇,抒发自己的感怀。太和六年,曹植逝世。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其现存诗歌八十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他的诗歌风格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 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如《白马篇》刻画了忠勇爱国的少年游侠形象,表达了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向往;《杂诗》则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及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慨。
辞赋散文:其赋和散文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通俗易懂,感情浓厚,富于感染力,代表作有《洛神赋》《求自试表》《与杨德祖书》等。《洛神赋》虚构了与洛神相遇却爱而不得的故事,抒发了对政治理想破灭的怅惘。此外,他的《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历史影响
文学方面: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曹植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的创作特征,推动了后世诗风的变革;他打破了两汉以来 “劝百讽一” 的赋颂传统,使辞赋创作由描写宫廷林苑转向反映广阔的现实社会,对建安赋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辞赋的骈俪化发展。
文化方面:曹植的作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激励着后世文人不断追求文学艺术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评价
高度赞誉: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曹植的文采丰富艳丽,作品足以流传后世。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称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赞曹植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将其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负面评价: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曹植的诗歌过分注重形式上的铺排,辞藻上的矫饰,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与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