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曹丕

曹丕,字子桓,公元 187 年冬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是汉末权臣曹操与卞夫人之子,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公元 226 年五月去世,谥号 “文”,史称魏文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时值天下纷乱,曹操亲自教授曹丕骑射之术,他六岁学会射箭,八岁学会骑射,并擅长击剑。曹丕的文化教育也深受曹操影响,少年时代熟读《诗经》与《论语》,年岁稍长后遍读五经、四部、《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著作。青少年时代常跟随曹操出征,在宛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均随从在侧。

五官中郎将时期:建安十三年,曹操废除东汉三公制度,自任丞相,建安十六年,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丞相之副,并将一批知名文化人物如王粲、陈琳等团结到自己周围,成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期间还发生了河间民田银、苏伯起义,曹丕有意亲自率军出征镇压,被劝阻后派遣将军贾信参与战事。

兄弟争储:曹丕与曹植是同母兄弟,曾与曹植争夺储嗣之位。曹植才华横溢,一度被曹操列为继承人候选,但他任性而行,缺乏自我约束,且饮酒无度。而曹丕则 “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刻意约束修饰自己的行为,并取得了曹操左右之人的支持,最终在建安二十二年胜出,被立为魏王太子。

魏王太子时期:建安二十三年,曹丕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编写文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大军征讨刘备,曹丕以魏王太子身份留守邺城,期间处理了魏讽案。

继位魏王及受禅称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故,曹丕在邺城自任丞相,继位魏王,领冀州牧,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争取人心、巩固统治的措施,并制造祥瑞事件,为改朝换代做舆论准备。同年十一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称帝,建国号为魏,定都洛阳,改元黄初,奉汉献帝为山阳公,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在位期间:政治上打压宦官、防范外戚、禁锢宗室、废除丞相,实施九品中正制,强化皇权;经济上屯田修陂、轻刑减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军事上继续推行曹操制定的士家制度,瓦解青、徐豪霸势力,三次征伐东吴无果,对鲜卑、匈奴等势力采取怀柔政策,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减轻边疆防御压力;文化上尊孔崇儒,恢复太学,命人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皇览》。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其诗歌代表作为《燕歌行》,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该诗从 “思妇” 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 “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文学理论著作: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文中评价了孔融、陈琳等 “建安七子” 的文风和得失,提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的观点,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还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价值,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曾称赞曹丕的时代是 “文学的自觉时代”。

历史影响

政治制度方面:曹丕确立的九品中正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政治格局,使士族门阀势力逐渐崛起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文化发展方面: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由此形成的 “建安风骨”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命令编纂的《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为后世类书的编纂提供了借鉴。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郭沫若评价曹丕是一位旧式的典型明君。当代三国史专家马植杰认为曹丕称帝后推行了一些不错的政策,与其他中国古代帝王相比 “尚属中等偏上者”。清代诗词学者沈德潜评价曹丕之诗婉约,有文士之气,与其父曹操的悲壮风格大不相同,具有使人移情共鸣的效果。

负面评价:陈寿《三国志》认为曹植落败的原因是任性而行,缺乏自我约束,且饮酒无度,从侧面反映出曹丕在争储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权谋手段。此外,也有人认为曹丕篡汉,违背了曹操之前所做的匡扶汉室的政治承诺,开启了中国长达四百年的乱世。

文学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但《文心雕龙》和《薑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则较为正面,认为世人因同情曹植的处境而忽略了曹丕文章的美妙 。叶嘉莹称曹丕是一位 “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