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李密

李密(582 年 – 619 年 1 月 20 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是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李密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年间,他继承父亲李宽的蒲山公爵位,后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但因隋炀帝认为他顾盼神态不寻常,被宇文述劝说离职,之后李密便专心读书。

参与杨玄感谋反:大业九年(613 年),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杨玄感在黎阳负责护卫军队物资运输时,私下请李密为其出谋划策。李密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突击涿郡把控要道;中策是进犯长安据关中抵御隋炀帝;下策是占领洛阳。杨玄感选择下策,虽初战告捷,但后来因种种决策失误,导致最终兵败。李密也在逃亡途中被捉,后设计逃脱。

加入瓦岗军:大业十二年(616 年),李密加入瓦岗军。起初,因曾效忠杨玄感被人猜忌,但他通过献计说服翟让,不仅获释还得到重用。他建议翟让攻克荥阳获取粮草,并在作战中设伏击败隋将张须陀,之后又提议攻下兴洛仓分发粮食以得民心,使得更多人投奔瓦岗军。李密因此被推举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建立政权,设置官署。

势力扩张与内部斗争: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后,吸引众多英雄豪杰来投,势力不断壮大。但后来,李密与翟让之间产生矛盾,最终李密抢先下手杀了翟让,导致瓦岗军内部出现不稳。此后,李密虽多次击败隋军及其他起义军,但也逐渐陷入与王世充等势力的长期对峙与争斗中。

归降唐朝与最终结局:大业十四年(618 年),宇文化及击杀隋炀帝后,越王杨侗被推举为帝,李密受其拉拢讨伐宇文化及,虽获胜利但自身损失惨重。之后,李密受李渊招抚,与唐朝交好。然而,不久后李密因担心被王世充发难,又叛出唐朝,最终在邢公岘被唐朝大将盛彦师击杀。

文学成就

李密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文章和诗歌上:

檄文:他让祖君彦起草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以犀利的文笔斥责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宣扬了起义军的声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当时起到了鼓舞士气、争取人心的重要作用。

《淮阳感怀》:此诗是李密在淮阳郡隐居时,因感怀自身遭遇而作。诗中抒发了他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历史影响

推动反隋斗争:李密参与并领导了瓦岗军的起义,在推翻隋朝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隋军,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基础,为隋朝的覆灭和唐朝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陶懋炳。

影响政治格局: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势力强大,吸引了众多英雄豪杰加入,成为当时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对隋末唐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他与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势力的争斗,改变了各方力量的对比和分布,间接影响了唐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人才汇聚与传承:瓦岗军汇聚了众多有才能的人物,如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等。李密作为首领,为这些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他们在后来的历史中也都有着各自的重要影响,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和军事经验等方面的传承。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有勇有谋:李密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和智慧。他善于谋划,提出的诸多计策对瓦岗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击败张须陀、夺取兴洛仓等战役,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志向远大:自幼以救世济民为己任,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在隋末乱世中积极投身反隋斗争,试图建立一番功业,这种志向和勇气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

礼贤下士:李密喜好结交贤才,收养门客,对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投奔,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负面评价:

政治经验不足:学者陶懋炳评价李密虽好学博闻,但并无实际的政治军事经验,其政治军事才能实在平庸。他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存在失误,如拒绝柴孝和攻占长安的建议,导致错失了夺取天下的良机;又如杀翟让引发瓦岗军内部不稳,削弱了自身力量。

反复无常:李密先参与杨玄感谋反,后加入瓦岗军,又归降唐朝,最终再次叛唐,其反复无常的行为被一些人所诟病,认为他缺乏忠诚和坚定的信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历史形象。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