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道衡(535 年 – 609 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是北魏常山太守薛孝通之子, 历仕北齐、北周、隋朝,与李德林、卢思道齐名,为当时文坛领袖,有 “关西孔子”“一代文宗” 之称。
生平经历
少年时期:薛道衡六岁成为孤儿,但专精好学,13 岁时读《春秋左氏传》,有感于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一篇,辞藻华美,被时人称为奇才,由此以文才召世。
北齐时期: 待诏文林馆,兼主客郎,负责接待、应对北周及陈的使者,与当时文坛才子李德林、卢思道等常相过从。
北周时期:北齐亡后,周武帝用薛道衡为御史二命士,但其自以为不受重用,便弃官归乡里,后来又入仕途为州主簿等职。
隋朝时期:杨坚作相时,薛道衡效力于大将军梁睿府下,参与平定王谦之乱,后又从征突厥,还朝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隋开皇八年(588 年),隋伐陈,授薛道衡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后升任吏部侍郎,又改任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 。隋炀帝继位后打算留他做秘书监,可薛道衡却呈上《高祖文皇帝颂》,隋炀帝认为其溢美前朝,暗讽自己,便安排他做司隶大夫。后来,朝臣在讨论新令时,薛道衡又直言讽责隋炀帝,隋炀帝怒不可遏,逼其自缢。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但有些作品具有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一联,最为脍炙人口;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文章创作: 薛道衡的文章以骈文著称,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视野。如《高祖文皇帝颂》,尽管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其文辞华丽,用典恰当,对隋文帝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和歌颂。
历史影响
文学传承与发展:薛道衡承袭建安余绪,经王绩、四杰加以发扬,从而为唐诗的风骨奠定基础,是齐粱文学与唐朝文学的分水岭,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风转变的推动:在南北朝至隋的文学过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创作风格融合了南北文风之长,既有着北方文学的刚健质朴,又兼具南方文学的细腻婉约,这种融合对隋代及以后的文风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文学朝着更加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才华横溢:薛道衡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誉,如 13 岁作《国侨赞》便引起关注,与南朝陈使者的唱和也得到南北文人的称赞,可见其才学出众。
文学贡献大:作为 “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和文章在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范例,对推动文学发展、传承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负面评价:
政治敏感度低:他在隋炀帝时期,因呈上《高祖文皇帝颂》以及在朝臣讨论新令时的直言,被隋炀帝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讽刺,最终导致杀身之祸,从政治角度看,其行为表现出对政治形势和帝王心思的缺乏足够敏感度和判断力。
拘泥于前朝:有观点认为他过于推崇前朝隋文帝,而未能很好地顺应隋炀帝的统治需求和政治意图,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对旧朝的过度美化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合时宜的举动,从而给自己带来了灾难。